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工程测量技术 420301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全日制修业年限为3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所属专业类(代码) |
对应行业(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
主要岗位类(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42) |
测绘地理信息类(4203) |
专业技术服务业(74) |
工程测量工程 技术人员(2-02-02-02) |
控制测量 工程测量 数字化测图 摄影测量与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
工程测量员 (高级)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等知识,能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面向各种工程建设测量、数字化测图等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1)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3)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
(4)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5)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健康的体魄和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7)具有较快适应室外工作环境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设备仪器安全等相关知识;
(3)掌握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坐标测量、高程放样和平面位置放样的规则与方法;
(4)掌握数字测图和绘图的知识;
(5)掌握三、四等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及数据处理的知识;
(6)掌握GNSS操作和数据处理的知识;
(7)熟悉各种工程测量、变形测量和高精度测量的知识;
(8)掌握地籍测量和房产测绘的知识;
(9)熟悉编写测量专业技术设计、技术总计的知识。
3.能力
(1)具备资料搜集整理并制定、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
(2)具备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测绘信息的能力;
(3)能够熟练操作常规测量仪器的能力;
(4)具备测绘数据外业采集的能力;
(5)具备内业软件数据处理的能力;
(6)具有准确的识读工程图纸的能力;
(7)具备绘制各类数字化地图的能力;
(8)具备测量数据编辑与入库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共开设13门课,总学分为26.5学分,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程,开设目的为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
专业课:共开设10门课,总学分为55.5学分,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程,开设目的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专业实践课:共开设9门课,总学分为50学分,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程,开设目的为培养学生在真实或虚拟岗位上完成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操作类或认识类课程。
综合素质课:共开设23门课,课程性质为选修课程,学生必须修满8学分。
综合素质拓展课:共开设6门课程(活动),课程性质为选修课程,学生必须修满7学分。经教务处审核,获得国家、省、院级大赛三等奖以上的,可冲抵选修课学分。
七、学时与学分安排
三年总学时为2524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每18学时折算1学分,三年总学分为142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9.10%,专业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39.54%,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35.66%,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一般为6个月,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
专业实践类课程按周安排教学计划,每周按20学时计算。军训、入学教育、毕业设计(毕业报告)、答辩或交流、毕业教育、顶岗实习及综合实训,以1周为1学分。综合素质拓展课不低于7学分,经教务处审核,获得国家、省、院级大赛三等奖以上的,可冲抵选修课学分。二三课堂安排的校内外实践课程以学分核定,计入总学分,不计入总学时。
学时与学分安排详见附表2-附表7
八、教学进程与总体安排
三年共计145周,第一学期共18周,其中入学教育1周、入学军训2周、单元教学14周、考试1周;第二学期共20周,其中单元教学18周、综合实训1周、考试1周;第三学期共20周,其中单元教学19周、考试1周;第四学期共20周,其中单元教学15周、综合实训4周、考试1周;第五学期共20周,安排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共17周,其中毕业实习16周、毕业报告交流及毕业教育1周。
具体教学进程与总体安排详见附表。
(1)教学活动周历表(附表1)
(2)课程学时与学分分配表(附表2)
(3)专业拓展课一览表(专业选修课)(附表3)
(4)综合素质课一览表(公共选修课)(附表4)
(5)综合素质拓展课一览表(二三课堂活动)(附表5)
(6)选修课及其他学分核定一览表 (附表6)
九、实施保障
1.师资队伍
专业带头人:工程师职称,具有多年企业经历,且为双师型教师,具有工程师证书,较好地把握工程测量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工程测量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和工程师证书,具有工程测量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工程测量过程,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熟悉测量行业发展趋势,掌握测量工程设计,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胜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
兼职教师:主要从测绘地理信息企业、工程施工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2.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教学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训场地。
教学设施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实施需要,学院配备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建工实训中心,实训室面积、测绘仪器设备等应达到国家发布的有关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要求。学院多媒体教室配备专业绘图软件,满足专业教学需求,信息化条件保障应能满足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1)校内实训条件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实训室功能 |
主要设备名称 |
数量(台/套) |
1 |
工程测量 实训室 |
1教学实训 2承担本校给与的测绘工作 |
自动安平水准仪 |
36 |
经纬仪 |
30 |
全站仪 |
10 |
电子水准仪 |
6 |
GPS |
9 |
激光垂线仪 |
6 |
激光投线仪 |
6 |
激光测距仪 |
12 |
无人机 |
4 |
(2)校外实训基地
为保证校内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对接,保证学生学习的技能能够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尽量接轨,必须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为专业实践课程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确保学生在校期间顶岗实习,满足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技能实习的顶岗任务的需要,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应用相融合,是学生在毕业时尽量能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序号 |
基地类别 |
实训岗位 |
实训任务 |
1 |
勘察测绘单位 |
控制测量员 地籍调查员 地形图测绘员 工程测量员 |
平面控制网布设、导线外业观测、地籍调查、房产调查、GNSS控制网的布设、施测、数据处理、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工程测量 |
2 |
施工单位 |
工程测量员 |
工程勘测规划测量、工程施工测量、建筑物变形监测、工程建设的施工放样 |
(3)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教材选用基本要求: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应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科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有关测绘行业各类国家标准、法规等专业文献。
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校本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4)教学方法
提出实施教学应该采取的方法指导建议,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
(5)教学评价
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如观察、口试、笔试、顶岗操作、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评价、评定方式。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更多采用过程考核,避免期末一张试卷确定学生一门课程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
(6)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校院(二级院)两级的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统筹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因素,结合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年报等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统筹管理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
十、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至少须修满142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127学分,选修课15学分。公共基础课总学分26.5学分,专业课55.5学分,专业实践课45学分,综合素质课8学分,综合素质拓展课7学分。
十一、其他说明
无
十二、附表
附表1:教学活动周历表
项目 周数 学期 |
入学 军训 |
单元 教学 |
综合 实训 |
顶岗实习 |
认识实习 |
跟岗实习 |
入学 教育 |
毕业 教育 |
毕业实习 |
毕业报告交流 |
考试 |
假期 |
合计 |
一 |
2 |
14 |
|
|
|
|
1 |
|
|
|
1 |
12 |
50 |
二 |
|
18 |
1 |
|
|
|
|
|
|
|
1 |
三 |
|
19 |
|
|
|
|
|
|
|
|
1 |
12 |
52 |
四 |
|
15 |
4 |
|
|
|
|
|
|
|
1 |
五 |
|
|
|
20 |
|
|
|
|
|
|
|
6 |
43 |
六 |
|
|
|
|
|
|
|
0.5 |
16 |
0.5 |
|
合 计 |
2 |
66 |
5 |
20 |
|
|
1 |
0.5 |
16 |
0.5 |
4 |
30 |
145 |